雖然好像沒有什麼資格寫這一篇,但確實是我的感受。
呃飲呃食上天家---第廿四集 銘恩
參加教會四十日祈禱的第廿二日,有一段禱文起首說:
「親愛的天父,我們把所有教會帶到主的施恩寶座前,求祢喚醒沉睡的銘恩,讓我們能謹守、警醒。求祢叫疲乏、軟弱的教會能得著祢賜下的能力,得著祢的復興,得著祢的智慧。」
唸到這裡,腦裡忽然閃出一本上世紀出版的書──《銘恩浸信會獨立特刊》(1993)。我立即動身從書櫃中翻出來,第二十八頁「本會歷史回顧」第一句:「三十三位平均年齡二十多歲深恩浸信會肢體,憑著神的恩典,在一月一日闖進了青衣……」我再翻開教會照片剪輯,一張張熟悉的面孔映入眼簾──他們都充滿著為神國擴展的熱心和毅力(我當年都是因著他們而打撈回來的小羊呢)。
回想銘恩在旺角十年,雖則我沒有啥資格說,也不是指責什麼,但真心的想問:幹麼銘恩為神國擴展的熱心和毅力好像冷卻了?弟兄姊妹都好像安定下來了?這幾年間聽到不少有關教會發展的說話,有些是正面的,有些是負面,更多的是推諉的。我不諱言有部分弟兄姊妹仍然努力,為神國擴展,可是未及眾志成城,他們像流行曲《十個救火的少年》歌詞中留下最後一個救火的人。
我望著照片,又細味那段禱文,我才發覺弟兄姊妹,尤其那班俗語所謂「開國功臣」,他們不是沒有盡力,而是倦了。試問一個人十八年來為神國擴展為教會勞心,雖則倦了神會加力,但畢竟血肉之軀,怎會不疲累呢?十八年來銘恩經歷這麼多事情,有時振奮,有時沮喪,怎不疲憊呢?反思我們這群銘恩建立後才出現的「晚輩」,是否只是坐享其成呢?我們又有沒有和「前輩」一起並肩而行呢?
想到這裡望著獨立特刊,我不禁想向神說聲多謝──當年沒有差派這三十三位熱心青年,銘恩這個名稱應該沒有出現在神的國裡,我等這輩沒法在主內成長;又想向各位「開國功臣」說聲多謝,辛勞了──多年來盡心盡意盡性盡力在銘恩開拓神的國度,十八年風雨寒暑為教會奔波;
又想問各位銘恩建立後才出現的「晚輩」:我們有沒有延續「前輩」開拓神國的熱心和決心呢?
又想問各位少年人,您們在靈命上有沒有裝備好自己為開拓神國接棒呢?
最後:「求主喚醒沉睡的銘恩,讓我們能謹守、警醒。求祢叫疲乏、軟弱的教會能得著祢賜下的能力,得著祢的復興,得著祢的智慧。」
奉主名求,阿們。
比亞零八
PS大家還記得「銘恩」的意思和徽號的含意嗎?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